学术速递丨公司游伟副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被IEEE S&P 2025录用
近日,公司网络空间安全研究室游伟副教授团队论文《BridgeRouter: Automated Capability Upgrading of Out-Of-Bounds Write Vulnerabilities to Arbitrary Memory Write Primitives in the Linux Kernel》被信息安全领域国际顶级学术会议IEEE S&P 2025录用(录用率14.8%)。IEEE S&P(IEEE Symposium on Security and Privacy)创立于1980年,是信息安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最高旗舰会议,也是中国计算机学会(CCF)推荐的A类国际学术会议和永利集团3044amA+类会议。
论文概述
论文题目:BridgeRouter: Automated Capability Upgrading of Out-Of-Bounds Write Vulnerabilities to Arbitrary Memory Write Primitives in the Linux Kernel
论文作者:谢冬晨,何东楠,游伟,黄建军,梁彬,甘水滔,石文昌
通讯作者:游伟
研究背景:
操作系统内核作为核心基础软件,其安全性至关重要。内存损坏漏洞对Linux内核构成了重大威胁,其中越界漏洞(OOB)因其普遍存在而受到特别关注。现有的内核OOB利用技术要么需要目标漏洞拥有强大的能力,要么要求目标漏洞和受害对象驻留在同一个内存分配器缓存中,要么依赖于大量的页表操作。这些约束限制了其适用性,导致完成完整利用链的成功率较低。针对内核OOB漏洞的自动化利用研究,对于内核安全增强和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论文简介:
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针对 Linux 内核的漏洞利用范式,实现将"不可控的"越界漏洞(攻击者无法控制被写入的值)逐步稳定的转化为任意内存写攻击向量(最终达到内核提权的攻击效果)。具体而言,论文构建了一个新颖的"Bridge-Router内核对象利用框架",通过融合定向静态分析与动态模糊测试技术,系统性识别出具有特殊内存语义的Bridge型对象与Router型对象,并精准构建二者间的漏洞利用逻辑链。论文展示了如何将所提出的方法应用于利用合成和真实世界的漏洞,实现了在目标漏洞能力有限的情况下,自动化提升OOB至任意内存写的攻击效果。
第一作者简介
谢冬晨,永利集团3044am2023级硕士生,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,主要研究方向为Linux内核漏洞利用。
通讯作者
游伟,永利集团3044am计算机系副教授,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。长期从事软件漏洞的自动化挖掘和二进制程序的动态/静态分析,在常见应用程序中挖掘出近百个安全漏洞,曝光了数百个恶意应用的隐蔽可疑行为。在信息安全和软件工程领域国际顶级学术会议/期刊论文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,获得最佳论文奖一次,最佳应用安全论文提名奖两次。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“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”。个人网页:https://www.youwei.site/,研究小组网页:https://rucsesec.github.io/。